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, 2023的博文

改变黑海游戏规则!乌军偷袭得手,美国直接指挥,给俄敲响了警钟

改变黑海游戏规则!乌军偷袭得手,美国直接指挥,给俄敲响了警钟

 乌克兰无人艇,对俄罗斯新罗西斯克港口发动大规模袭击,重创了俄军一艘大型登陆舰。 泽连斯基对于这件事进行高度评价,感谢乌克兰安全部门,把战争还给了“入侵国”。在黑海地区,美国、西方支持下的无人艇,海上远程攻击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。 新罗西斯克港口是俄罗斯黑海基地的备份设施。之前在塞瓦斯托波尔,乌克兰的无人机、无人艇和特战部队,各种火力打击行动非常的紧密。 俄军在作战行动中损失惨重,特别是港口,也不安全了,很多的舰艇、飞机会面临比较大的风险,所以进行了疏散。 新罗西斯克就成了大型舰艇疏散的一个重要动向。但是现在,距离较远的新罗西斯克港口也成了攻击点位。 乌军海上无人作战已经扩展到了全黑海地域,黑海最宽是600公里,东西长约1100公里。如果能够在1000公里这个范围内。使用无人艇发动袭击,美国、西方一定是进行了指导。 正像美国调查记者赫什所称,在袭击俄罗斯海军各类设施中,无人艇的制导引导,是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协助。 首先,是进行子母船的设计,乌克兰公开展示新无人艇的外形和性能。如果和大型民用船只相互配合,在适当距离上释放无人艇,无人艇的航行距离就会大幅度缩短。 是中继引导。只有美国、西方使用的“星链”,包括其他远程遥控系统、监测系统和定位系统,才能够建立无人艇与目标之间的精确导向关系。 另外,这类无人艇与以前不同。以前的无人艇只带着几十公斤炸药,这次无人艇携带了450公斤炸药,对775型“蟾蜍”级登陆舰发动了致命袭击。 从最后展示的画面来看,爆炸非常猛烈,对登陆舰造成了重创。这种登陆舰是士兵、装甲作战车辆协同登陆的重要工具,在黑海舰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因此,这次袭击行动取得了巨大战果。 这也是继“莫斯科”号沉没,和别尔江斯克袭击775型“蟾蜍”级登陆舰之后,又一艘登陆舰在无人艇的攻击下丧失战斗能力。如果无人艇的攻击行动成为常态,将对黑海周边的每个港口将构成重大威胁。 这次袭击行动给俄罗斯海军敲响了警钟。过去针对水面无人艇的近程防御和其他战术行动效果有限。只要一条艇携带大量炸药突破防御,就会对大型舰艇造成致命伤害。战火正在迅速蔓延到俄罗斯控制的地区。

美军首个死神无人机中队,在中国周边摆出实战状态,再造岛链封锁

 最近,美国高调宣布,美国海军陆战队首个“死神”无人机中队,已经形成作战能力。今后对在中国周边的侦察、监视、打击能力,将会进入到一个实战的状态。 实际上,美国海军陆战队的“濒海战斗团”都配有一个无人机中队。而且,按照美国人自己的说法,是在中国火力打击范围之内的一支外线部队。所以,这种想法喜忧参半。 一方面,“死神”无人机号称是橄榄球场的“四分位”,担任着侦察、预警、指挥等作战任务。 同时,美国也寄予“死神”无人机特别高的希望,特别是美国海军陆战队“濒海战斗团”形成作战能力以后,对这支新型部队特别依赖,它是整支“濒海战斗团”完成各种作战任务的“眼睛”,甚至是“大脑”。 美国在中国周边,在打造一条“死神”无人机链条。 之前F-35战斗机,在中国周边要形成对一种围堵的“墙壁”,号称是能力强劲。 现在美国还要搞“死神”无人机的“机链”。现在日韩有“死神”,台湾岛也要买“死神”,印度也搞“死神”。 这么多点位都有美国“死神”无人机的部署,美国试图通过不同点位的无人机,再加上自己机动部署的无人机,形成在能力上相互衔接、情报上共享的作战链条。 关键问题是“死神”无人机的机载武器个头太小,杀伤力能力有限。因此,它的侦察预警能力排在第一位,骚扰打击行动排在第二位。 之前无论是美国F-35战斗机的“鹰墙”,还是盟友的各种作战系统,都是有人装备。 这次是美国首次将无人装备纳入其中。与有人装备相比,无人装备在续航时间,和在极端条件下执行作战任务能力方面,都有较大提升。 特别是在当前,智能网络和分散控制等指挥要素快速发展,无人装备正成为军队改革创新,和作战能力发生本质变化的重要方向。 同时,由于察打一体的特点,无人装备能够实现发现即摧毁、发现即攻击,这是其他装备无法做到的。 此外,无人装备没有疲劳感,几十个小时的空中续航行动,比一般人生理上的极限要长得多。 美国首次在中国周边,以无人机搞链条形成“联盟圈”,包括有人机作战包围圈和无人机作战包围圈,相互之间重叠、连接、配合、协同,这样的打击能力、监视能力和控制能力将会上一个新台阶。 因此,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中国周边,首个“死神”无人机中队的成立表明,这件事已经开始发展。

拼命冲锋就是当炮灰!乌克兰对北约说“不”,用新战术要耗光俄军

 最近,美国媒体对乌克兰反攻行动,有了一个基本描述。乌军对于北约国家的作战指导,开始有抗拒的感觉,新版的战术正在快速形成。 以前美国和其他北约国家,要求反攻行动要以凌厉地攻势,进行大规模攻坚。这样作战,伤亡将会大幅度提高,主战装备损失会大幅度降低。目前乌克兰结合自身兵力,主战武器的基本状态进行了调整。 美军的概括是:第一,炮战。使用各种火炮密集攻击,增大俄军损失。 第二,通过远程导弹战,对俄军纵深目标(油库、弹药库、机场、港口、码头、交通枢纽)进行高效打击。对俄军后勤保障,甚至整个作战体系产生致命威胁。 另外是消耗战,这是乌克兰的一个发明。他们认为只要能够消耗俄军,就是在向前进。 目前,评价反攻的标准,正在发生大变化。如果进行一对一硬碰硬拼杀,把成群的作战部队赶入雷区,投入攻坚作战,对于乌克兰来说,无法持续下去。 毕竟乌军作战部队规模有限,人口资源有限。如果硬拼到最后,真有可能像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说得那样,西方主战武器的唯一作用是,让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。如果血流干了,人打没了,这样冲突行动没有任何意义。 下一步,乌克兰对西方武器的援助,可能要进行一定的修改。如果能够大量提供,节约战场兵力、大幅度降低乌克兰伤亡的武器,在作战行动中,优势才有可能慢慢增长。 在前线,乌军很多人倒在了雷区,倒在绵密的火力打击之下。这种一战、二战相对落后的攻击方式,不适合乌克兰。 乌克兰也在思考和调整,自己作战方式和战术。如果西方能够提供更多的远程武器、更多的高技术武器装备,对于降低人员损失,将会发挥重要作用。 最近在反攻行动中,很多现象让乌军开始反思。 首先是,不配套,西方给了“豹-2”坦克,但是不给或者少给工程车辆。“豹-2”坦克深入到雷区之后,“豹-2”和M1A2被炸上天,无法有效地克服雷区。 几辆扫雷车在作战行动中很快就损失了。再多的M1A2和“豹-2”也没有用。 第二,不够用。 西方答应了各型武器的提供,但是普京总统说,乌克兰的进攻就是用装甲车把人送到前沿,由人用血肉之躯向前冲,西方自己的部队早跑了。 如果下一步把炮战、导弹战作为两个重要工具,用于消耗俄军,比单个人员的生命肉体交换要强得多。 单个人员与更加高端武器的组合,有可能是下一步乌军作战能力新的增长点,也是下一步战术调整和改变的重要方向。

乌无人机频袭莫斯科,俄给边境青年发枪,直接摊牌:不怕混合战争

 乌克兰在俄边境频繁进行各种渗透袭击,俄罗斯对此采取了相应手段。把边境州的适龄青年,民兵组织重新武装。 目前在库尔斯克、韦尔格罗德两个州,俄罗斯发放了各种武器,目标是动用所有的能力,应对可能越界的乌克兰特战部队、无人机。 以前由于俄军的威慑以及打击目标,俄罗斯边境所遇到的骚扰和袭击行动相对较少。现在乌军对俄边境行动已经常态化。 泽连斯基声称:要把战火烧回俄罗斯境内。下一步对莫斯科等重要战略目标,在边境的一些州袭击、火力打击行动、爆炸行动都会成为战争手段。 这种无差别无选择的攻击将会成为常态化。为了应对防不胜防的袭击行动,俄罗斯把所有人员尽可能多地动员起来,进行自卫行动。如果仅凭俄军的部署,要想100%地控制住乌军的小股突袭,难度极大。 乌军在西方的调教下,往往是采取分散的作战行动,俄罗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只能动员更多的人员加入,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铜墙铁壁。 俄罗斯边境地区的形势很严峻,最近无人机袭击越来越多,从破坏的效果去看,一定是在俄罗斯境内组装完成后,放飞的。 这些人员是怎么渗透进来的?零配件是怎么进来的,这是大问题。 俄罗斯想仅凭边防警察,边防军对各类目标进行筛查,难度极大。 基辅在开战之初,就发了1万支枪,后来又发了10万支,做到了基辅人人有枪,全城皆兵。 现在俄罗斯采取类似的方法,在边境易受袭击的州,通过发放武器形成全州皆兵,全边防皆兵,一定程度上降低无人机渗透袭击造成损失。 俄乌双方的作战行动,已经把军民的界限完全弥合,混合战争行动将会在双方边境乃至纵深同时展开。给所有国家提供了参考。

美俄频释放核战信号,美军升级“末日飞机”,核大战已不可避免?

 未来10年,美国要拼命放大“核”字。 美国除了要把7500亿用于升级核运载工具、核弹头之外,还要把1170亿美元去升级核指挥控制系统,这套系统之前更新是在20年前,目前还是结合“三位一体”核打击,在复杂电磁及其他威胁状态下的稳定运行。 现在有几个大的项目特别值得关注: 首先,美军要升级“末日飞机”,目前E-4包括其他“末日飞机”,由于机体结构问题,指挥控制系统面临比较大的问题,现在要进行隐身化改造。 这种“末日飞机”与客机外形大致相同,在天上飞行,被发现、击落、拦截的概率在进一步提高。 美国空中保障平台隐身化,空战体系隐身化,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。 遍布在全球的“网络终端”,需要在极端复杂条件下,一分钟之内对各类目标,包括指令进行传输。由于是在全球各地分步进行,很难对这些目标同时压制。这根“核神经”遍布美国及全球,美国要逐渐强化敏感能力,还有指令传输能力。 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已经意识到了,俄罗斯随时有可能在冲突外溢的过程中,使用核武器,拜登曾经声称,普京总统讲的“核”字并非空穴来风,美国也在强化自己的核打击能力和核控制能力。 据不完全统计,美国目前在核指挥控制系统方面,有204个系统。细分之后,数量会更大,这么多系统要升级改造,投入资金是海量的。 美军正在把“网络、分布、智能”几个概念交叉使用,试图在核打击能力方面植入这些因素。 今后,如果“网络与无人”两个要素,注入美国的核打击和威慑体系之中,美国的威慑能力将会明显提升,至少在无人操控、极端条件下,这些武器系统可以照常工作,形成实战水平。 即使该区域被摧毁,不适合人员进驻,或者人员已经在对方核打击过程中全部丧生,自主运行的核体系依然可以引导全球核武器,进行多个轮次的攻击。 美国在核指挥控制系统方面肯花大价钱,说明大国竞争中,美国在核力量方面也在进行准备。 在俄乌冲突中,俄罗斯面对众多美国、西方国家的支持乌克兰,常规作战能力相对吃力,与白俄罗斯搞战术核弹的共享,就会成为选项。 针对北约国家的极限施压,俄罗斯没有其他的能力可以去对应,只能够把“核”字放在最前沿。让美国感受到一旦发生冲突,美国也是战败者,某种程度上就会适可而止。

美国看中蒙古稀土,预期买3100万吨,别忘了要运出得经过中俄领空

 最近,中国限制了关键金属稀土的出口。 目前,美国80%的稀土需要进口。为此美国与蒙古达成了3100万吨稀土订单,并计划进行全方位合作。双方签署了《天空开放协议》作为附加协议。 为了弥补稀土的供应缺口,美国正在向周边国家寻求合作。蒙古就是其中之一。 现在面临一个重大问题,即如何将稀土运走。目前的方法可能很有限。 第一种办法。在蒙古建厂提取稀土,这需要巨额投资,并且稀土提炼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。蒙古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,能否经受住,不好说。 第二种方法,通过所谓的《天空开放协议》,使用飞机在中俄领空运输稀土。 这件事相对麻烦,因为目前美俄关系紧张,与中国的关系也很僵。如果采取民用航线,正常的交通可以保障,如果是运输稀土,尤其是用于军事用途,俄罗斯可能不会同意。 中国已经对稀土进行了管制,不会坐视国家利益受到重大损失。我们的领空大概也不会开放。 煤炭方面可能没有问题。但是稀土是重要战略资源,通过我们的港口和领空运往美国,这是不可行的。 虽然达成协议看起来不错,如何实施是个大问题。蒙古位于中俄两个大国之间,与美国做类似的生意是不明智的。 如果蒙古在国家基本战略资源方面背弃中俄,向美国提供类似的资源,很有可能会构成重大影响。 下一步最理想的方式是,美国跟蒙古进一步谈,在当地搞加工。当然,成本会进一步上升。关键是对蒙古国生态环境的破坏绝对不容小视。 在中国强化稀土管制、对重要金属进行限制出口的背景下,西方国家半导体行业普遍感受到,严冬即将到来。

普京警告:核武“杀手锏”依然在,若触红线,美俄将迎来决战时刻

 最近,普京总统在俄罗斯非洲峰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:我们不想与美国发生直接冲突,但是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。 普京很明确地指出,与美国直接发生冲突的风险依然存在。尽管俄罗斯不愿意,但是俄罗斯有准备。从俄罗斯在前线的作战行动去分析,好像并没有用出全力,还是在防范北约国家对俄罗斯的直接攻击。 美国通过“代理人”在逐渐地消耗俄罗斯,通过漫长持久的冲突行动,俄罗斯的国力、军力和战斗人员会产生大的影响。美国希望有一天,俄罗斯在代理人战争中轰然倒地,从而获得大国竞争的完胜。 俄罗斯也在为这一天做准备,在前线投入的兵力,各种武器的使用,跟强大的军事帝国相比,好像判若云泥,有天壤之别。 普京现在讲出这种话,实际上在警告美国,如果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对抗,俄罗斯依然有潜力,在俄乌冲突牵扯之下与美国展开各种决战。 态度很明确:我们不想发生冲突,但是不怕发生冲突,俄罗斯依然有自己的杀手锏。 俄罗斯常规作战部队,各种编制体制的重新恢复,说明俄罗斯正在苏醒。在武器装备研制,新战法的使用方面,正在向前迈进。 格鲁吉亚冲突之后,俄罗斯感觉到自己不行。在美国西方武装起来的格鲁吉亚军队面前,自己之前对抗格鲁吉亚军队不费吹灰之力,现在正变得困难重重。 大名鼎鼎的图-22M战略轰炸机被击落了,对小国作战,如果对方的编制体制较合理,作战方式比较先进,俄罗斯凭借着沉重的、相对落后的、僵化的体制要想完胜,难度极高。 俄罗斯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,正在逐渐增加。毕竟美国通过代理人战争,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正在消耗俄罗斯。如果哪一天,美国认为北约美国集体正面介入的时机到达,他会毫不犹豫地迈出这一步。 在美国面前的俄罗斯,表面上通过代理人战争正在被消耗,实际上,在核能力战略打击能力方面,并没有受到质的影响。 一旦被越过红线,俄罗斯认为,凭借常规作战能力无法抵抗美国和北约的集体围攻,亮出绝对武器也不是不可能。 核战争不能打,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,既然自己不可以胜利,美国也不能胜利。 普京总统的警告,有能力,有态度。也说明俄乌冲突、美国对俄罗斯的挤压要适可而止。一旦把俄罗斯逼入绝境,美国自己也面临绝境。

莫斯科拉响警报,50层高楼被炸,俄罗斯尊严全无,泽连斯基还要炸

 最近,俄罗斯首都莫斯科,再次遭到乌克兰无人机的攻击。与以往的攻击不同,这次攻击具有骚扰性的效果。 一座50层高的建筑,5-6层遭到了无人机攻击,造成了外墙的损害,无人机的载弹量和装药量正在进一步提高。与之前被拦截或坠落在无人区域不同,这次爆炸现场显示外墙严重受损,并且内部设施也受到一定的损害。 莫斯科全域禁飞的决定显示,这类爆炸型无人机对莫斯科造成的伤害正在逐渐增加。如果通过多个轮次的攻击,对人口稠密区域造成人员伤亡,袭击行动将会比以前更为严重。 最近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,在针对莫斯科无人机袭击事件中,表明了自己的态度,称“战争正在回归俄罗斯领土”,针对俄罗斯领土的攻击行动将会更加频繁。 在这次攻击行动中,乌克兰方面采取了南北两个方向进攻。在克里米亚方向,使用了20多架无人机,在莫斯科方向使用了3架无人机。 乌克兰在无人机作战行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步。目前乌克兰有众多厂家可以恢复无人机的生产,并且拥有26个培训中心,用于培养无人机飞手,培训效率非常高。 按照他们的说法,可以同时有2万架无人机和2万名飞手进行攻击行动。这种攻击所产生的效果,不仅仅是骚扰,而是实际的战斗行动。 目前乌克兰通过无人机密集的、多轮次的攻击行动,试图表明自己的实力非常强大。面对强大的俄罗斯,乌克兰仍然能够在不同的作战方向、多个点位进行无人机袭击行动,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。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,在冷战期间是森严壁垒的核心,现在却可以被无人机轻易地突破,并造成重大影响,这对俄罗斯的国际影响,以及对其军事实力的亵渎,将是非常严重的。伤害性可能真的不大,但侮辱性史上最强。 西方国家对于乌克兰的打击行动,虽然口头上讲,不能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,但是实际上,每一种武器都在优先打击俄罗斯境内目标。 如果美国陆军战术导弹陆续到货,其它的一些远程攻击弹药快速到达,今后对莫斯科的打击行动,包括对克里米亚的攻击行动,有可能还会加码。 这次一南一北两个方向上,莫斯科方向的是骚扰行动,虽然攻击力不断增加,但是没有蜂群攻击,也没有大规模破坏性的攻击。相反克里米亚方向集中了25-35架无人机进行打击,行动很密集,目标是要造成俄罗斯的损失,莫斯科则是造成影响。 一个是影响,一个是损失,一南一北追求的状态并不一样,这是乌克兰最想让西方国家看到的,特别是对莫斯科的袭击行动。 泽连斯基总统本人的表态,目标很明确。 第一,要钱,继...

拜登这招阴险至极,用特权对台岛供军援,我们要采取实战态度应对

 最近,美国向台湾地区的武器销售有变化、有发展。拜登通过“特别拨款权”可以绕过国会,直接把钱给台湾地区,中间的环节进一步减少,把之前的“军售”变成“军援”。 以前台湾地区向美国买装备,要下订单,要签合同,工厂要备货、生产,最后交付给台湾地区。这个周期特长。 这次拜登变了,又有了新的加码,直接从美国提库存,比如:美军武器库中有什么现成的、生产完毕的武器,直接向台湾地区进行拨付,之前环节全部被打破。 美国工厂由于订单大小,对待盟友,有三六九等,台湾地区优先拿到武器,这种可能性并不大。现在通过总统亲自调拨,从程序上,多余环节都删掉了,拿到武器的周期会进一步地缩短。 在武装台湾地区来进行“台独”行动上面,美国是不遗余力,要把现役武器向“台军”提供,甚至不惜从美军身上“割肉”,也要去武装台湾地区。 这种做法跟以前相比有变化。以前无非是“垃圾场”上选上几件,涂上油漆,进行各种所谓的翻修,再以大价钱向台湾地区出口,叫“凯子”军购。 现在美国与台湾地区的关系,有质的变化和调整,武器销售套路也出现了大的调整。 在俄乌冲突后,美国认为要吸取教训。乌克兰作战行动之所以被动,就是给的少、给的晚、给的低。 美国认为,两岸早晚会发生冲突,可以凭借台湾地区对大陆进行牵制,到那个时刻,日韩,包括其他美国的亚太盟友群起而攻之,可以对大陆造成围攻,就俄罗斯一样,这个变化咱要高度关注。 尽管美国在涉台问题上变本加厉,突破各种“红线”援助台湾地区,我们也有同样的手段去遏制。

瓦格纳随时发动“混合行动” 波兰立陶宛很着急,北约根本无力还击

 最近,波兰宣布在苏瓦乌基走廊发现了“瓦格纳”士兵,而且规模不小。他们认为这些雇佣兵有可能对波兰发动“混合攻击”。 在这个点位出现了“瓦格纳”士兵,大概有两个点值得关注: 首先,确保俄罗斯海外飞地的安全。苏瓦乌基是俄罗斯通向加里宁格勒唯一的陆上“血管”,对于加里宁格勒的人员装备、物资保障有重要作用,就像克里米亚大桥一样地重要。如果被波兰、立陶宛使用对地攻击的方式完全切断,俄海外飞地真的会变成没有线的“风筝”,真会被放飞。 威慑周边国家。现在立陶宛在俄罗斯军事压力之下,态度正在变得缓和,但是与美国的关系没有得到质的影响。到底会不会变脸,真变还是假变,现在不好说。 另外,波兰一直是虎视眈眈,而且对白俄罗斯的威胁也在逐渐提高,特别是边境地区大演习,向边界移动重兵集团,对俄白联盟有较大的影响。 如果“瓦格纳”在边境地区的频繁活动,可以向立陶宛、向波兰展示能力,毕竟“瓦格纳”是强悍的代称,是铁血的标志。特别是在利西昌斯克、巴赫穆特的作战行动,让全球更加关注这支雇佣兵团。 而且在俄罗斯,“瓦格纳”只是其中一个雇佣兵团,还有“火炬”、“洪流”、“堡垒”等30多个雇佣兵团。如果这些灰色的武装组织进入到苏瓦乌基,对波兰和立陶宛发动各种“混合作战”行动,将会带来巨大的影响。 这些佣兵不代表俄罗斯政府。第二,不代表俄罗斯军队。如果他们对北约国家发动攻击,北约能不能启动第五条?这是一个大问题。如果这一点成了第五条的漏洞,在强悍的“瓦格纳”面前,波兰包括立陶宛都会感觉到特别失望。 最近俄罗斯杜马说,立陶宛没有独立的法律依据,还是属于俄罗斯的。这个状态下,雇佣兵团对还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军队发动攻击,是俄罗斯内政,北约管不了。北约如果在这个状态下,北约启动第五条,可能性还真不大。 雇佣兵这个身份很灵活,打完仗就地解散,报复都找不到目标。当年美国在阿富汗各种作战行动,把阿富汗游击队全打到山里去了。结果想谈判,发现根本就无法联络到当地武装力量的头领,不知道跟谁谈,也不知道在哪谈。 如果“瓦格纳”有了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,有了核弹头,能力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增强。 在北约国家集体围攻之下,俄白联盟就是“1+1”,无法扩大。但是通过雇佣兵、志愿军团,却可以无限扩大。 俄罗斯通过这种曲线的方式,强化俄白联盟,强化其在周边的军事存在,也能够起到战略牵制效果。

俄导弹精准命中乌国家安全局,楼内军官遭团灭,双方斩首战已升级

 最近,俄罗斯除了对敖德萨港口,连续发动导弹袭击之外,也展开了一系列的“斩首”行动。特别是使用大量导弹,袭击了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的一栋高层建筑。 这栋高层建筑据称是,乌克兰国家安全局的办公地点,这次袭击行动造成了大量军官阵亡。俄罗斯声称:十几名军官在袭击过程中丧生。 袭击克里米亚大桥、乌克兰安全局是“功不可没”。他与美国安全部门情报部门相互协同,用子母船的方式,用无人艇对大桥发动了几次袭击行动。 打击决策机构、打击情报机构、打击发动袭击大桥的核心机构,就是俄罗斯精确报复的一个重要手段。 在双方目前的作战行动中,俄罗斯火力打击的精确程度,还有“斩首效应”正在快速增加。前线陷入一个僵持状态,围绕着火力战、特种战还有其他的作战行动,将会成为主旋律。 如果双方前线打不动,在纵深方向上搞袭击,很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。 克里米亚大桥对于泽连斯基总统来讲是眼中钉,他反复强调,克里米亚大桥必须清除。乌军对于其周边充加尔大桥的袭击,对海军基地、机场设施的袭击行动,仍然快速进行。 美国的高端武器马上再次到来。比如:陆军战术导弹、子母弹,法国也给了“斯卡普”导弹。这些装备射程远、突防能力强,毁伤效应比之前骚扰性的打击行动要强得多。 之前在别尔江斯克,南部战区副司令佐科夫在“风暴阴影”导弹袭击过程中丧生,俄军第58集团军的参谋长也在袭击过程中阵亡。乌克兰在美国的指点下,“斩首”行动在高频度的实施。 俄罗斯大概也会把袭击样式复制,而且会加码复制。对乌克兰安全部门、情报机构,决策机构采取打击行动,把之前的单个“斩首”变成群体“斩首”。这种现象今后会成为双方较量的主旋律。 现在俄军对港口的袭击,对于主管部门的袭击只是开始。下一步围绕着重要目标、核心人物的打击,将会呈现出多发状态,将会成为俄乌作战行动的主要模式。

美构筑对华火力网,要让日本等盟友的运输机变轰炸机,这事不简单

 最近在美国的“机动卫士-2023”,用“迅龙”系统,演练在运输机上投掷发射巡航导弹。之前它在挪威也干过,美国正在把“迅龙”系统当成一个模块提供给盟国,让没有轰炸机的盟国把运输机变成轰炸机。 日本目前有C-130,C-2运输机,而且数量不少,美国正在把这个模块向日本进行转送。如果运输机装备多模块的巡航导弹进行发射,今后没有轰炸机的日本,会变成有轰炸能力,特别是战略打击能力。 如果美国借助这种所谓的大平台,把相对较好的“迅龙”系统向日本提供,日本就具备了与美国联合进行“巡航导弹射手”计划的资格。同时,自己其他的一些平台,特别是军用平台,也可以装载导弹进行攻击。 日本在突破“和平宪法”,与美国进行海外联合进攻方面,已经绞尽脑汁想尽办法。 现在“迅龙”系统用的是AGM-158增程版本,下一步把“战斧”导弹,AGM-86,还有美国的超高声速导弹进行改装加载,打击能力跟轰炸机没有本质性区别。 更关键的是,如果把“迅龙”系统加装在民用飞机上,我们不知道它是一个危险的平台,只知道它是一个“灰色目标”,它所形成的远程轰炸能力,有可能比大轰炸机大摇大摆的顶着军方身份、政府名义进行作战行动,来得更加突然。 “迅龙”系统可以在任何一种飞机平台上改装,现在空军的军民一体化、全平台化,这是一个大进步。美日为了提高战略进攻能力是无孔不入,通过这种打击方式和手段,让众多的平台以导弹作为基础,形成了很好的空中进攻和打击能力。 美国这个能力估计不光会向日本传授,也会向韩国,甚至向台湾岛提供。 美国通过军事技术的扩散,通过远程打击技术的扩散,逐渐形成一个海外联合的远程攻击火力网络。 如果美国把自己的技术,分散向盟国转移,在平时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,它就是一项导弹发射技术,一旦出现了作战行动,马上就可以让运输机变轰炸机,让保障机变战斗机,短时间内形成高强度、多波次的进攻。 轰炸机打第一波次,运输机打第二波次,如果搞偷袭行动,也可以运输机名义在敏感区域出现,一旦时机成熟,马上发射导弹转身就走,对方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,有可能会严重不足。 日本“迅龙”系统把作战平台特殊化使用,让日本轰炸机以“隐身”的方式出现,说明日本在突破“和平宪法”方面手段很多。